从田间到餐桌:兴县杂粮的 “本土振兴记”
兴县山地多、平地少,传统粮食作物产量受限,而杂粮耐旱耐瘠、适应性强的特性,恰好与本地地理条件契合。近年来,县内出台本土扶持政策,对杂粮种植户给予种粮补贴、技术培训、种子发放等支持,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。全县已形成以谷子、糜子、豆类为主的杂粮种植基地。对于留守农
兴县山地多、平地少,传统粮食作物产量受限,而杂粮耐旱耐瘠、适应性强的特性,恰好与本地地理条件契合。近年来,县内出台本土扶持政策,对杂粮种植户给予种粮补贴、技术培训、种子发放等支持,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。全县已形成以谷子、糜子、豆类为主的杂粮种植基地。对于留守农
“育秧、插秧、施肥、灌溉、收割……当你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,可知道这小小的一粒米是怎样来的吗?”在离石区朝阳小学四年级的《道德与法治》课堂上,老师在多媒体一体机的屏幕上展示着吕梁山区常见的谷子、糜子,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展示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,让“一粥一饭,当
墙上的大红色“拆”字,并不是印在废弃房屋上,而是印在某镇中心小学的门口。推土机来过,三年后,这里变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,唯一还能看出一丝学校痕迹的,是半截破损的篮球架。
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,如何让山区的特色畜牧产业真正“活”起来、“强”起来?地处吕梁山区的贾家垣乡王家岭村,最近有了新变化——一座刚刚建成的现代化牛羊交易基地,正以崭新的姿态,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全新引擎。】